高淑珍的爱心助学小院已经创办了14年,虽然日子一直过得很紧巴,但看到孩子们在这里一天天长大,高淑珍感到很欣慰。不过她也有一份担忧,自己已经54岁了,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,不可能养孩子们一辈子,眼下她最着急的是想让这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,将来能够自食其力。
记者蹲点日记:前一天,爱心人士送来的几台电脑和学习卡,让高大姐和孩子们兴奋到大半夜。安顿好孩子们入睡后,高淑珍又在自家的院子来来回回转了好久。来“爱心助学小院”采访的半个月时间里,我们能感觉到在她心里,似乎总有想不完的事儿。
这一天,正在上课的赵洪刚接到村里人打来的电话,请他回家一趟帮助焊接几件坏损的农具。他和老师了假,叫上刚刚打工回来的王利忠,一同返回村里。
患侏儒症的赵洪刚已经来到高淑珍家已经13年了。虽然他早已学完了这里的全部课程,可只要有空儿他总是喜欢来高淑珍家听听课。赵洪刚的父亲去世后,给他留下了一个电气焊的小作坊,凭着多年看父亲干活再加上王利忠的传授,如今他靠着这个小手艺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了。
王利忠:有些活指导一下,毕竟我也懂这个,电焊机有什么毛病,我过来可以指点一下。
赵洪刚的自食其力,让高淑珍想到了更多的孩子,她觉得对于年纪大一点儿的孩子,眼下掌握一技之长可能更重要些。
高淑珍:来坐好了,让姐姐(记者)听听,咱们唱一个《我爱我的家》,大伙一起唱,张杰起个头。
张杰:我爱我的家,一二。
在高淑珍眼里,39个孩子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,但是个个聪明伶俐。
高淑珍:唱得忒好。我总想,你说起码老师能教孩子点知识,还懂得大道理,知道以后怎么做人,不犯错误,减轻点社会负担,别总依靠政府、靠好心人,我说你们自己,自己有能耐自己挣钱,我说花着多光荣。
在跟这些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,我们发现,他们不仅好学,而且热情友善。通过彼此的互助,能完成常人做的很多事情。
高淑珍:不管在哪个角落里头,正常人能干的东西咱们也能干。他们做衣服咱们做的比他们好,我说这个市场得有咱们的,打电脑你会打,咱们也会打,都是我心里想想的。
前些天,在电视上看到有些残疾人做的手工艺品很畅销,甚至卖到了海外市场,高淑珍动了心,于是开始琢磨着在原有的老房子里筹办一个残疾人工厂。
我想将来这把个地方,利用到啥呢,利用孩子们不念书了,毕业了,小的在这上,大的将来我带着他们在这,在这边盖上厂房的,我们在里边,夏天热不着,也冻不着。我们在这做点小生意,将来他们自己也能自食其力。让他们学着自力更生。
地方定好了,还得有项目。高淑珍托亲戚找朋友四处打听,回音大致相同:滦南县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,手工业并不发达,适合残疾孩子们做的项目几乎没有。为这,高淑珍发了好一阵子愁。
就在我们来这采访的前不久,高淑珍还做出过一个惊人的举动,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档专为农民工找致富门路的节目,直接面对企业给孩子们找项目。
高淑珍说,在场的企业家听了她的故事都很感动,但遗憾的是他们的项目都不太适合。后来节目组答应再帮高淑珍想想办法。
现在十多天过去了,高淑珍决定再给栏目组打个电话。
打通电话的当天下午,节目组的同志带着河北廊坊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来到高淑珍家,从车上搬下来一批食品包装盒,企业负责人说,他们已经知道高淑珍的情况,特意带来些装袋的食品和需要糊制的包装盒,让孩子们试着做一做,顺便考查一下环境。
最后一步是把这个拎着东西,这上面有两个孔,把这一头塞进去。
学生:拿倒了
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糊纸盒的方法。高淑珍说,这点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算难。
高淑珍满以为事情会很有把握,但看到企业负责人把几位随同人员叫到一边小声耳语,她才意识到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。
这位负责人认为,小院现有的卫生环境还不适合加工食品包装盒,另外符合法律规定用工年龄的残疾孩子只有五个,如果专门建一个加工车间,还不太可能。
听了这位负责人的话,高淑珍有些失望,她原以为只要有项目,孩子们又能干,赚点钱养活自己并不困难,但现在看来难度还很大。
第二天上午,高淑珍召集一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。
高淑珍: 实在找不着,咱们就搞养殖,给他们整块地方搞养殖。反正我是这样想的,实在找不着,就找找咱们县里,找找他们,/这个事是孩子们一生的问题。